八宝盒

查看: 63|回复: 1

2023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速稳超5%,房地产再当“男主角”

[复制链接]

4

主题

10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3-3-6 07: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速稳超5%,房地产再当“男主角”




一 媒体报道:北京商报 1月17日报节选: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处于疫后休养生息、修复预期、稳定基本面的时期,预计量价还将继续下跌,但在2022年低基数的基础上,跌幅或许收窄。下半年,量价和预期将逐步企稳。当前的关键是稳定房价,房价不稳,不仅居民不愿意买房,金融机构也不愿意介入,不愿意参与收并购、纾困。
二 央~妈政策方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央妈召开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点评:央妈开四季度例会,既是这一年的总结,也是2023货币政策的定调!认真看了好几遍,主要措辞的变化有:①新增“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支持扩大内需”,利好大消费,高端消费,疫后复苏板块。②将“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调整为“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说明2023要精准放水,只会把钱给到支持的行业,不会雨露均沾了。③大篇幅更新地惨政策表述,推动行业重组并购+给头部房~企降负债+支持青年人买房。删除了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落地,说明支持告一段落了。对大A来说,央妈才是亲妈,前几天净投放几千亿,市场立马满血复活;这几天放水少了,直接就摆烂了!所以新一年,希望当妈的还要多操心大A这个熊孩子。(备注:大A指的是A股)
三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透露,央行在研究推出另外几项结构性工具,主要重点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等。另外,有关部门已起草《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拟从四方面重点推进21项工作任务,包括优化政策激活合理需求,加大保交楼力度,设立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项再贷款,设立1000亿元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推动存量融资合理展期,调整优化并购重组、再融资等5项房企股权融资措施,合理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过渡期,完善针对30家试点房企的“三线四档”规则等。邹澜还透露,去年12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全国平均为4.26%,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为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 证券市场预计: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武超则在2023兔年新春寄语中表示,A股二次见底后正处于中期上升趋势。预计2023市场风险偏好将有所提振,市场资金也逐步从存量环境中走向增量,指数整体大概率是小牛市。到具体投资方向上,主要看好三条主线。
(一)是成长赛道中的数字经济及大安全产业链。2018年以来,围绕数字经济方向有非常多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在大安全赛道中,信创及军工也有颇多机遇,如景气明确的导弹产业链、服务器产业链及FPGA等领域。
(二)是消费复苏。国内消费板块配置节奏上,以修复兑现,结构机会为主。
(三)是国企改革及低估值板块修复。长期来看,央企逆周期属性强,未来业绩稳健性预期高,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基于事件驱动的股票回购、股权激励、并购重组,或是基于长期经营效率的改善预期下的研发投入提升、ESG建设,2022-2024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改革将提供诸多新投资线索。

五 2022年房地产数据
【2022年12月70城房价指数出炉:下降城市个数增加,楼市未现明显翘尾现象,稳房价还需继续发力】
2023年1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2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5个,比上月增加4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63个,比上月增加1个。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表示,2022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城市个数有所增加,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或下降,一线城市同比上涨、二三线城市同比下降。 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一平一降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5个,比上月增加4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63个,比上月增加1个。
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有53个,比上月增加2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有64个,个数与上月相同。 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2%,降幅与上月相同。
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9%和4.8%,降幅均与上月相同。
楼市交易未显明显翘尾现象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随着疫情压力最大期的过去,一线城市的楼市继续被看好,一线城市楼市止跌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 严跃进分析,12月份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0.2%,同比涨幅为-2.3%。当前房价指数跌幅总体上没有扩大,说明四季度持续性的三支箭政策,减少了房企恐慌性降价的心理。但需要看到,此类跌幅也没有明显收窄,尤其是12月份各地楼市交易没有非常强的翘尾现象,这也要求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在稳房价方面需要继续发力。
从12月份一二三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涨幅数据看,分别为0.0%、-0.3%和-0.3%。同比涨幅则为2.5%、-1.1%和-3.9%。最明显的变化是,一线城市连跌3个月后,当前已经有止跌现象。这也说明,随着疫情压力最大期的过去,一线城市的楼市继续被看好。此类城市止跌,也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
基于央行房贷利率自由下调的规则,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梳理了最新一期可下调的城市名单。根据10-12月份全国70城房价指数数据,该研究院认为,70城中有35个城市符合下调的标准,根据下调的迫切程度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其中一二线城市有14个,包括长春、沈阳、太原、大连、哈尔滨、郑州、天津、石家庄、福州、南宁、贵阳、厦门、武汉、兰州;三线城市有21个,包括牡丹江、湛江、洛阳、岳阳、北海、秦皇岛、吉林、徐州、金华、济宁、常德、韶关、桂林、唐山、锦州、温州、宜昌、惠州、丹东、蚌埠、襄阳。此类城市在春节后需要迫切关注楼市疲软现象,充分运用好房贷利率自由下调的权限。
严跃进认为,当前房价指数说明房价有趋稳的基础,但这个基础还是不牢固。目前稳房价的思路已经清晰,即两条线。从供给端的角度看,预计近期会发布资产负债表优化的21条方案,资金到位,房企在定价上就会趋稳。而从需求端看,新一轮购房需求刺激政策在路上,需求端活跃,房价无序下跌也会停止。
总体上,2023年稳房价依然是重要工作,其成为稳预期、促进楼市稳健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手房下跌态势略有遏制 12月份全国70个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0.4%,同比涨幅为-3.8%。目前房价指数环比跌幅态势已经有所遏制,但同比跌幅依然有惯性特点,即依然有所扩大。严跃进认为,一手房价格指数已经有一些微妙的积极的变化,其后续也会逐渐传导到二手房市场中。
从12月份房价指数环比和同比涨幅数据看,二手房还在涨价的城市数量非常少。以同比涨幅为例,只有包括成都、北京、上海、昆明、南充和无锡在上涨。
总体上,一些人口规模有优势的城市,二手房市场相对健康。但很显然,此类城市数量确实还是偏少的。
从12月份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环比涨幅数据看,分别为-0.5%、-0.4%和-0.4%。同比涨幅则为0.6%、-3.2%和-4.4%。
总体上看,三类城市二手房市场都是略疲软的。这也要求各地继续对二手房落实宽松的政策,最直接的一种做法建议,即有限购的城市中,二手房应该不纳入此类范围,这样有助于促进二手房的流通。
整体来说,二手房市场的走势和一手房类似,在努力回到稳定的状态,但相关压力的消除还需要点时间。2023年是房价指数努力筑底、企稳、回暖的重要阶段。各地要积极落实好购房政策,让购房者对二手房市场有信心,同时积极减少二手房的交易成本。尤其是各地落实了带押过户等政策,此类政策有助于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有助于促进二手房市场的稳定。
稳房价仍是关键点 对于后市,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由于楼市和经济基本面较弱,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反弹,特别是房价的反弹,再后面的市场走势,既需要看政策力度,特别是一线城市政策的力度。 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在下跌,且跌幅收窄的趋势不明显,特别是二手房同比跌幅还在扩大,显示供需两端都较为弱势,也显示房价长达16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跌幅也接近一年,导致市场预期发生了改变,即预期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由此恶化了买房需求,导致市场疲软。因此,稳房价是稳预期、稳需求、纾困供给端(保交楼、三支箭资金投放、收并购)的关键。
房价不稳,问题很难解决,因此,近期央行对房价连续下跌城市祭出了利率不设下限的政策,目的也是为了稳房价,为稳楼市交易、开发创造条件。
近期,政策开始全面发力,既有供给端的纾困,也有需求端的激励。特别是需求端激励开始成为政策重点,管理部门不断释放保护刚需改善,降低首付比例、利率,降低购房门槛等,其目的在于积极的政策刺激下,需求端能稳定下来,这样房价才能稳定,供给端的问题才能解决。
由此,李宇嘉预计,如果疫情感染高峰能在一季度褪去,积极的纾困或许在二季度产生效应,即热点城市交易量开始企稳并慢慢回升,并在下半年带动都市圈周围城市好转。不过,由于楼市和经济基本面较弱,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反弹,特别是房价的反弹,再后面的市场走势,既需要看政策力度,特别是一线城市政策的力度,当然也更需要看居民就业、收入、预期的修复态势。
在我国房地产主要是消费不足,而不是投资不足,事实上,投资不仅不存在不足的问题,而是这么多年投资早就过剩了,无论是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都远远地过剩了,可能服务业投资和部分新制造业投资还有空间。投资过剩不仅造成了巨额的政府和企业债务,而且投资会不断形成更多的供给能力,造成更严重的供给过剩,也就是需求不足。
​所以新时期为了扩大内需而一再去扩张投资已经南辕北辙,须尽快转变观念,把稳增长的重点转移到恢复和扩大消费上,而且促销费要补贴居民收入,而不是补贴产品!打着促消费的旗号去补贴产品、补贴消费品生产企业,本质上还是搞重生产、轻消费的老一套,会形成更严重的供给过剩,加剧需求不足。
​ 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普遍在70%以上,如2020年美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82%,欧盟为74%,日本为75%,韩国为64%,印度为73%。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国家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美国80%以上,欧洲日本都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
​ 从中国的数据来看,2021年最终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刚刚达到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3%,但实际上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占比只有43%,几乎全世界最低。为什么居民收入占比43%,而消费占比却能达到55%呢?因为中国政府集体消费高,去年近20万亿。
​ 所以,扩大内需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的占比,从当前的43%逐步提高到60%以上。大家可以按照去年120万亿GDP总额自行推算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五个百分点、十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多少。居民收入提高了,消费就会好起来,中国内循环才会畅通,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说到底,消费就是满足人民需要的过程,是生产和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文章来自:北北短线财经,一个无趣大叔,乐山乐水999,北京商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前天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