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2021年1月发表者“大学双创”公众号上的文章。
回复完阳昆老师的问题,一下子睡不着了。但我觉着这个对答,是可以分享给同道看看的。所展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而已。
....................
1月31日,生日。湖北经济学院阳昆老师与我探讨了几个问题:

阳老师在做一个教育部的就业创业的课题,课题的主题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的治理的驱动机制和治理路径。看到这几个问题,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毫无疑问是同道啊。但因为有事情要处理,我承诺晚上一定要回复。
晚上,先有《废墟中的大学》的勾引,后于《滕王阁序》的辞藻沉迷。回复杨老师的提问,已经是午夜时分。

但是,回复之后,忽然触及许多思考,索性整理一下,发给大家批评。
第一,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从0到1的过程中,有哪些标志性的阶段,可以以你们自身的经历作为参考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从零到一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这中间既有深度思考,也有时不我待的责任心。我对这个问题有共情。应该说,现在几乎没有高校是真正“0”的状态,大家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但恰恰这个非“0”的状态,可能比“0”的状态还糟糕。因为,这种简单的认识、基于基本字句的理解,会让创业教育面临更多的阻碍。这既是因为领导和学校不会有“空杯心态”,也是因为那些浅尝辄止的理解让工作十分难以推进。如果这样的泥潭能够走出来,想要一些标志性的阶段,我想至少要多跟领导吵几架,多让领导召集几个专题会议、甚至是党委会的专题研讨吧。
第二,在高校进行创业生态搭建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至关重要的资源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别后的推动机理是什么?
高校创业生态这样的思考,是让人很高兴的。因为太多的人认为创业教育不过是几门课、或者是空间及孵化的事情。即便这样狭隘的理解可以接受,工作起来也并不容易。
因为,课程太容易流于形式,可能被关注于老师教学工作量的唯一用途;空间及孵化共容易变成形式主义的温床,成为领导视察时的表演场所而已。更何况,创业教育,其内涵要远胜于以上两个理解。
如果非要谈这样的工作生态如何构建,我想至少需要领导真正发自内心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改革教育模式的机会、抓手;让职能部门,尤其是组织、人事、教务认识到这是有效的队伍建设、师资培养、激励体系、专业建设的有效手段;让教学院系认识到,这是融合各类工作、实现系统变革、做出系列成果的省心省力的手段。
但是,何其难也。
第三、普通高校的创业生态从您的视角来看,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有哪些发展的痛和硬伤,哪些是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善的,有哪些是需要上层来进行推动,有哪些是需要市场来参与的,缺失和错位,重叠的现象是否存在;
这样的一个生态,国内肯定没有任何一个学校达到了基本的良性状态。在改革试点上,有的快一些、多数比较慢。
我比较不谦虚的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这方面做的是很全面、很立体的。同样不谦虚的说,武软有一个价值观纯正、全情付出的团队,这是一个基础保证。我们至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胆工作,推进了意识的变化、团队的打造,尤其重要的是推动了很多院系开展专创融合改革,甚至创业学院直接以专创融合的方式招生和开展人才培养。这里面有无数的付出、无限的委屈。但,这恰恰是我们能做的。至于顶层设计,我想在上一个问题中已经涉及了。那些建议如果能转化为文件、惯例,顶层设计就成了。
第四,从持续化发展来看,结合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您认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的治理方向和逻辑是什么;
如果说方向和逻辑,首要的是坚定专创融合的理念和改革的步伐。
创业教育给予了我们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机遇,任何怀疑、矮化、偏差,都是教育改革的重大损失。核心逻辑是,用创业教育给予的创业场景或者创新场景,让教育、学校、老师、学生很自然的看到行业、融入行业,在行业真实的场景中,面向行业需要开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成长。这个模式,用时下最不会被怀疑的“专创融合”这一概念最好。
现在推行创业教育,沟沟坎坎太多太多了。这些沟沟坎坎,没有意志迈不过去。聊举几例:
(1)领导是发自内心认同创业教育的价值,还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有要求的原因?如果是后者,工作怎么可能有突破?
(2)教学单位把这个工作当成任务还是需要?如果仅仅当成任务,怎么可能认真推行改革进程?
(3)职能部门是看重过去的程序,还是看重创业教育带来的人才培养价值?在当前的工作环境下,他们怎么可能轻易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