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尼采其人其事
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要读懂一名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大概了解一下他的背景与思想。
提到尼采,想必大家或多或少应该听说过这个名字。作为西方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他哲学家不同,尼采在我国的初高中生群体中受到了非常广泛的欢迎,这是因为尼采在语言学上的造诣颇深。他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语文学家(Philologe),因此他写出了不少意蕴隽永的短句,再加上他忧郁的气质,自然容易受到中学生的追捧。
作为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哲学家,学者们对尼采的思想却缺乏统一的共识。人们可以容易的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先后都是相当具有争议的。他一生写了不少著作,但大多无比晦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高中刚毕业的时候我曾经试着去读过,但这本书对当时的我来说阅读难度实在太大。这本书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描述的是查拉图斯特拉这个人物四处进行哲学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种对话的形式让不同的读者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只是也让研究他的思想变得更有难度。
不过这种有难度的活就交给研究者。之所以提到这本书,是因为《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也是以一种类似对话的形式写作的。它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但并没有完成,生前也并未出版。这本书是尼采在巴塞尔大学做的五次公开演讲的讲稿。据说当时演讲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听得非常专注认真,因此他还曾说“这将是我的第二本书”(虽然最后鸽了)。尼采在演讲中设计了情景,故事里有四个人物,一边是两个年轻另类的大学生,另一边是一位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双方围绕着教育展开了谈话,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三个视角对德国教育进行了评价。这四个人物阐述的实际上都是尼采的思想,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他对教育的思考。
尼采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 权力意志 。这个名词容易引起误解,它不是说政治权力,而是指一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而具有这种权力意志的人就是强者,他们积极进取、勇于牺牲、富有创造力;与之相反的则是弱者,他们胆小懦弱、保守善妒、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思想某种程度上和人文主义相悖,人文主义强调对弱者的关怀,人与人皆为平等的个体;而尼采则认为,同情弱者固然没错,但弱者不能利用这种同情心,去阻止强者前进。这种思想在他这部讨论教育的著作中就已经有所萌芽了,体现在他精英主义的教育理念上。
2.什么样的教育是不对的——教育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如书的书名所说,尼采想要在这部书中讨论德国教育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就必须要先回答他想象中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
尼采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说他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是正确的,而是先指出什么样的教育是错误的。尼采认为,当时的德国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
第一种是尽量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冲动,第二种是缩小和削弱教育本身内涵的冲动。
第一是扩大教育的倾向。他说,普及教育是最受欢迎的现代国民经济教条之一。所有人都认为,越多的知识和教育可以带来越多的生产和消费,进而可以给每个人带来更多的幸福。但尼采指出,这样一个“公式”下, 利益 ,或者说钱,成为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教育就成为了实现“更高级的利己主义”的工具。其结果就是一个人所允许具有的文化仅仅局限于满足赚钱的需要,而对他的要求也仅仅局限在这种程度。每个人都要会给自己精确估价,超出赚钱限度的学识则会被认为是完全无用的。按照这种思路,假如一种教育的目标超越了金钱和利益且耗时太多,那这种教育甚至是可恨的。
尼采本身并不反对人应当为了谋生学习各种技能,这本身无可非议。他所反对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谋生而不能是为了超越金钱和利益的某种东西。人为了生存,就是必须要多多学习;可是就这个人本身而言,他为了谋生所学的一切都与教育毫不相干。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 这类相关的机构不能被认为是教育机构而只能被称为生计机构。
这里稍微提一下德国那个时代的教育体制。德国教育采用双轨制,尼采所说的教育机构应该是指文科中学,这里主要教学古典人文,毕业后可以进入大学深造。而生计机构指的则是实科中学,着重职业培训,毕业后学生不可以去读大学。尼采所担忧的是,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所有的教育目的变为了存粹的谋生。而在演讲后的三十年,他的预言得到了应验,大学也向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开放了。
第二种则是缩小教育的倾向。随着学术范围的不断扩展,即便是资质良好的人,如果他想要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潜心于某一个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不闻不问。因此一个精英学者表现的很像工厂里的一个工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着某一个特定的螺丝钉或手柄,而在当时,社会还用‘精益求精’,‘埋头苦干’作为漂亮的口号来包装这一现象,专业范围外的没有文化被当成高贵知足的标记大肆炫耀。而这一切都是学术分工的结果。
学术分工实际上在追求的目标,正是各地宗教自觉地追求的那同一个目标,即缩小教育,甚至毁灭教育。
分工越来越细,学术不再要求学者知识的宽度,转而变成了深度。在过去,学者指的是有教养的人,他们博学,才能不局限于一隅,对社会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主要任务是解决“普遍性问题”,这也是原本文科中学教育的目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进行的是通识教育。而在尼采的时代,文科中学的目的已经变为了“学术预备教育”,其最终培养的出来的人才变成“一些梵文学者、语源学癖、考证狂”了。
这两种倾向看上去截然相反,然而实际上对教育的损害却是相似的。这两种倾向的出现,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教育不再是以完善人和培养人的智慧为目的,而是为了金钱、为了国家利益而服务。
3. 错误倾向的合流——新闻界的影响
1872年,那个年代没有私人电脑,没有手机,新闻媒体只不过是数量有限的新闻报刊而已,和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媒体的强势完全不可比。然而在那个时候,尼采就有了超越时代的认知,明确指出了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当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是躲在一个学术的小角落里讨生活的学者时,大众媒体对文化的影响与侵入便不可避免。
在天性认真的人关心的一切普遍性问题上,尤其是最高的哲学问题上,上述这种学者已经完全不再有发言权。
学者们不再能够对普遍性问题给出解答,于是这部分领地便会被新闻媒体所占领。记者们相信自己有在普遍性问题上发言的使命。教育的断裂,媒体的兴起,结果就是“媒体直接取代了教育”。尼采讽刺地说“记者取代了伟大的天才,一切时代的导师,把人们从当下解救出来的救星”。当教师刚把学生送回“真正唯一的教育故乡”希腊世界之后,转头学生便捧起一本流行小说、一张报纸,那这样的人文主义教育便是徒劳的。
“文科中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育,而是学术”已经是危害颇大,然而“最近还发生了一个转折,其教学目标好像不再是学术,而是新闻了”,媒体用浅薄的内容与广泛的受众真正做到了对教育的败坏。
4.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衡量教育的三个尺度
那么在尼采看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呢?他说:
对大学生的教育要用三个尺度来衡量,第一是他对哲学的需要,第二是他在艺术方面的本能,第三十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那是一切文化的具体化的绝对命令。
首先是哲学。尼采自己一生都在追寻着终极问题的解答,因此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深刻的认识到哲学在人生当中需要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任何一个青年而言,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惑,而这种困惑只有迈向哲学才能得到解答,因此哲学的需要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最高需要”。然而当时的年轻人却已然投入到‘自明之理’的怀抱当中,用‘历史修养’来麻痹这种自然产生的哲学冲动。这种现象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今天,在对事物作历史考察时,已经到处表现出幼稚的不动脑筋,把最非理性的东西归结为‘理性’,完全混淆黑白。
要想真正领悟哲学,就必须与自然结成朴素、信任、私密般的关系。然而,对于许多青年来说,“征服自然”仿佛是一个比“亲近自然”更重要的命题。除此之外,大学的哲学研究已经从原本对那些永恒问题的深刻阐释变成了历史的甚至是古典语文学的考证和问题取代了,例如“这篇那篇文字是否是他写的”,“甚至这篇还是那篇异文应该得到优先考虑”。哲学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古典语文学的分支”。因此尼采认为“哲学本身无疑已经被革出了大学之门”。这是大学教育的第一个缺陷。
第二点则是艺术。与其说是对艺术的欣赏,不如说是对美学对素养的一种追求。正如前文提到的,尼采本身是一名语文学家,可能是受此影响,他特别看重语言训练尤其是母语的教育,相当于语文课。“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一切后续教育工作自然的、丰产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认真学习母语,对语言产生敬畏,最好还能产生热情。由此一个人才能真正迈入艺术的领域,获得正确的艺术感觉。
不过在文科中学中,这个训练过程是缺失的。教学中流行的是“用博学的、历史的方式处理母语的趋势,人们对待它犹如他是一种死去的语言”,“以至于语言的活的身体也成了对它的解剖学研究的牺牲品”。而另一方面,在写作上却又放任“自由个性”,却忽略了“在为时过早的激励下,真正独立的东西原本只能表现得笨拙、尖锐,呈现可笑的面貌”。这是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缺陷。
第三点则是古典文化,即希腊罗马的古代经典。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人文精神的源头,因此必须通过对古典作品的理解与阅读才能真正获得对人生与哲学正确的领悟。尼采把古希腊比作“真正唯一的教育故乡”,学生应当在古典作家的引导下,找到通往古代的正确道路。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了解自己的“根”唯一的方式。不过正如前文所题,当时的古典作家把精力都放在了训诂上,妄想“一步登天”,却不知这是“丧失了敬畏之心”,只会离先贤越来越远。这种社会风气和清朝对经典愈发严苛的风气何其相似。
经过这些讨论,不难看出,尼采理想中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一种精英教育,他自己用的词是“生育天才”:
这种力量赋有其母性的使命,即生育天才,然后给天才以正确的教育和爱护。只有借助母亲这个比喻,我们才能理解,一个民族真正的教育在天才问题上的含义和责任是什么......
而他这么看的理由是:
公正的后代在评价一国之民的整个教育状况时,将完完全全根据一个时代的那些特立独行的伟大英雄,根据他们被认知、支持、尊敬或者被埋没、虐待、毁灭的方式,唯有他们的声音将永远流传下去。
但这里必须澄清一点,那就是尼采既不反对为了谋生而进行的普及教育(生计机构),也不反对让较多的人接受教育。国家缺少的是可以孕育能解决普遍问题、具备修养的精英的土壤。现实的状况是,一方面因为缺少精英教育,几乎没有真正教育成了的人,另一方面,天赋良好甚至优异的人都受到时代的诱惑而不愿参与到真正的教育中。这是尼采对德国教育系统的控诉。
5. 学生们应当如何自处?——尼采对教育的呼唤
尼采对德国教育机构的现状感到深切的悲哀,渴望改变,但是内心深处却感觉到难以与时代的洪流所对抗。
一个最为重要的障碍便是教师素质的问题。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素质与发展教育对教师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现在几乎到处都有数量过多的中等教育机构,因而不断需要大量的教师,远远超出一个民族哪怕一个素质优秀的民族按其本性能够产生的程度;于是,有太多不够资格的人进入了这些机构,靠了他们占优势的人数,凭借物以类聚的本能,他们逐渐决定了这些机构的精神实质。
于是真正适合当教师的极少数优秀者则必然地被边缘化了。更严重的是随着教师数量不合理的膨胀,教育质量也会跟着下降,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也会跟着下降,这会导致以后的教育水平持续走低,陷入恶性循环。除此之外,不断的扩招与学生数量的泛滥也让教育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那么,在这样可悲的教育现状下,年轻人们的出路何在呢?从宏观的层面上而言,尼采寄希望于他心目中“真正的德国精神”能够复兴,以此来让德国的教育机构重新走上正轨,为此他呼唤寻找志同道合之人。面对当前的状况,天赋优良的人有两种选择:
走其中一条路,你们会受到时代的欢迎,他对你们不会吝惜花环和勋章,那些强势党派将为你们撑腰,你们的前后左右将站满同党。领队振臂高呼口号,整个队伍一齐响应。在这里第一义务是在队列中战斗,第二义务是消灭不肯站在队列里的任何人。 另一条路却使你们旅伴稀少,它艰难、曲折、崎岖,看你们在那里疲惫跋涉,走在第一条路上的人们会讥笑你们,还会试图引诱你们投奔他们。可是,一旦两条路发生交叉,他们就会虐待你们,把你们挤到路边,或者畏怯地躲避你们,孤立你们。
尼采希望并呼吁更多的天赋优良的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响应他们内心“对真正教育的需要”。没有人知道尼采的呼唤有没有得到什么回应,只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在那之后,不仅仅是德国,全世界的教育机构都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6. 教育之外——关于阅读的态度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主要是在讨论尼采对教育的看法,但这本书的涉及的思想实际上相当丰富,比如说尼采对阅读的看法。 这本书的前言并不是演讲的内容,短短三页纸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尼采对读者的期望,也可以说是要求。他期待的读者应当具备三个特征:
他必须静下心来,而非匆忙地阅读 他不可总把他自己和他所受的“教育”带入阅读 他不可期望结束时得到一些类似于结论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阅读态度应当是每个人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必须具有的。只有静下心来,读者才能真正思考并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准确思想。只有暂时忘却自己的预设立场而试图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读者才能真正了解书中思想背后蕴含的逻辑与推导。只有尝试着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读者才能攀上思想的险峰,获得自由的视野与思考。“这样的一个人在阅读时并不耽误思考,他善于读出字里行间的秘密。”
7.结语
尼采一生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很多,但是《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他唯一一本只讨论教育的专著。在这部他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的他已经形成了对教育完整的、成体系的思想,并且能够从中窥见他在其他领域的思考。这本书算是尼采所有著作中最好理解的之一,因此非常适合作为了解尼采思想的起点。
书中关于教育的思考让人不禁将那时德国的教育体系与我国现在的制度联系起来,很容易发现两者的状况与矛盾何其相似。所以我想,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的启发。作为一名学生,是不是可以在完成需要完成的课业后,自己尝试阅读经典培养一下自己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老师,是不是可以在确保学生成绩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想,或许只有当人们能够在教育当中找到超越金钱与利益的目的时,它才能真正完成养育一个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 维基百科 - 弗里德里希·尼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0%BC%E9%87%87
-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 (德)尼采(Nietzsche, F.)著;周国平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