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盒

查看: 79|回复: 3

教育和就业的简单关系

[复制链接]

4

主题

10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发表于 2023-1-13 12: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是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其虽对普通人或者说社会整体运作并不是什么重大的事,真正的核心的东西都是在这之外搞定的,但我们通过两会中社会精英的言论可以窥见社会的现实动态,因为他们深刻地介入现实矛盾之中,而且身居高位者掌握着较多的信息,但有一点也是确定的,那便是他们的立场无疑直接具体地体现着他们的特殊利益。社会普通大众对这些言论的反应则折射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群体的差异和冲突
据中青报社调中心对年轻人的调查,就业(58.0%)、教育(55.6%)和医疗(51.0%)是受访者期待度较高的两会议题,虽然很多提法已不是第一次。可以看出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事关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议题之上,这背后是日益加重的压力迫使人们的视角紧紧地注意着这些事。另外我们从近年来的社会舆论看,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利益的关注度和思考的深入性呈现出可观的发展态势,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群体广度和深度上思考,社会对所有人都进行着不可避免的阶级性启蒙
就业和教育是深刻联系在一起的,两会上涌现出很多关于教育的提案,引发了热议,我们在里简单聊聊。


和任何存在一样,一切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满足而适应出现的,所以从来不存在什么天经地义,教育、就业及其联系也如此。
远的不说,就从封建时代农业社会看,教育是存在的,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不存在的(在特殊时期会出现一些不事生产的人群,比如天灾人祸时的难民),因为正常时期农业社会人们是充分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等。关于生产方面的技艺都是口口相传,通过独立的、个体的实践传授下去了,很多都极为简单,无需刻意传授。另外,关于社会文化伦理就更为简单了,封建制稳固下来后,封建伦理道理已深入社会骨髓,幼小时便已习得,并自以为然。所以教育于此两社会重大领域都无甚功用,便陷于了极为偏狭的地步——为求取功名之用,所谓治世之能。古之教育机构便为培养选拨国家政府人员而设,众读书人寒窗苦读也念想着有朝一日能当官,或作威作福,少数想建功立业,极少数想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但总而言之,读书教育都是少数人有闲阶级才可有条件享受的,对广大劳苦大众来说光是吃饱饭就洪福齐天了。
就业正式成为社会现实基础的重要部分,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基本议题,则是在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才有的。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经济生产的一切都被纳入商品市场,参与社会大生产的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商品也进入商品市场,通过参与商品交换(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力与商品市场中的其他商品交换)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商品的它受着商品市场规律的严格限制。而商品是有属性的,每一件商品都有其不同的属性,尤其由人所形成的劳动力商品不可能完全同质,就算基本属性极为相似,但在一些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有一部分劳动力被市场所喜爱而接受,一部分则不然。又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总是无法充分就业的,总是有成规模的可利用劳动力未被利用,而作为产业后备军被限制,即失业。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便出现了就业问题。产业后备军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是动态的,但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矛盾的加重,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来看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样越来越来的人被卷入其中,深深地体味着其中的辛酸苦楚。


那就业和教育在现在主要表现为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又对社会大众意味着什么呢?以及这些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呢?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社会的经济生产秩序、财富分配原则、权力分配原则等等都是基于此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特定的社会秩序一般都有建立、成熟、落后和灭亡的历史过程,在其存续期间,社会秩序需要维持,这种维持就意味着要有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承认的再生产机制,把这种秩序良好地、不间断地再生产出来,不至于戛然而止。而在阶级社会中,秩序的核心就是阶级性,所以社会秩序再生产的核心就是阶级的再生产,阶级再生产使特权阶级将特权传递给下一代,非特权阶级想方设法摆脱本阶级地位而跻身于特权阶级,即实现阶级跃升,但终究寥寥,特权阶级对社会各方面都保持着相对长期的垄断统治地位
阶级再生产有各种途径去进行,最主要的是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特权转让,直接或间接把自己的特权转让给下一代,核心的方式都是不参与社会大生产下的竞争的,而是内部独立进行的。但在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对赤裸裸的特权传递越来越无法接受,社会倾向于资本主义“公正”“平等”价值观之下的社会竞争,于是阶级再生产下的特权传递一部分便采取了各种光鲜亮丽的途径,比如进行高贵的知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对年青一代进行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技能教育,使其在社会大生产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进而完成特权传递。但这更多限于社会中层和中上层,真正的核心上层仍是直接的特权传递,因为私有制下的继承权是根本保障了这一点的,只不过有时遮上了一层遮羞布。
除过极少数活在大众之外的人,读书教育是将其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保障,而且在私有制市场下,读书教育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场公平公正的比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距,大的方面有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另外有城市差距、学校差距,再者还有家庭差距,说到底就是各种有利资源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比拼,所以一个学生的成绩或优异程度除了自身主观努力外,更重要的是物质基础,即客观环境的影响,毕竟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无几的,人的成长是由其所处社会各方环境决定的。
经过多年不同基础之上的教育,每个人身上都被深深地刻上了自己所在阶级的烙印,而从教育中脱离出来了后,社会生活中更是赤裸的阶级关系网络,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被严格限定,烙印又在被不断加深。作为一件商品,其在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是由其价值根本决定的,这价值也就是所由形成商品如今特性的各种中间投入的商品的价值和额外附加的价值,劳动力商品也是如此。所以劳动力商品在劳动力市场的议价权和价格要看构成其商品的价值如何,很明显,教育是构成劳动力价值的重要部分,一个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物质资料和其他劳动投入,这些东西最终在市场上由一纸文凭和成绩履历而片面直接地展现出来。如此受教育程度成了衡量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何种工作的一项基本参考标准,成了这个商品的“标签”。上面已说过,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打上阶级烙印的过程,现在这个烙印成为劳动力商品标签的底色而直观地显示给所有人。那么我们就看到了工农的后一辈绝大多为工农,知识分子的后一辈大多为知识分子,资本家的后一辈多为资本家,当官的后一辈多为当官的。
总结来说,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作为社会秩序再生产的一部分,作为阶级再生产的一部分而存在(这里不是说教育没有传递知识文化的社会作用)。
那么这种教育的阶级再生产属性能消除吗?答案是肯定的。教育的阶级再生产属性只是在阶级社会才存在的,才被特权阶级强力维持的,而在阶级社会消亡后,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教育的阶级再生产属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教育将回归其应有的面目,将最大化发挥其社会作用,赋予每一位自由的人以自由的受教育权。那时,教育的作用将有且只有一个——满足所有人对教育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5

帖子

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3
发表于 2025-6-1 02: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顶,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5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1
发表于 2025-7-11 03: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5

帖子

3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3
发表于 2025-8-17 2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