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盒

查看: 67|回复: 1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考情分析

[复制链接]

2

主题

11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2-11-27 17: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一、院校简介
二、招生情况解析
1、招生计划及专业方向
2、2019~2021年分数线及录取情况
3、报考条件
三、考试科目及专业课参考书单
1.考试科目
2.专业课参考书单
四、收费标准及奖助体系
1.学制及学费
2.奖助体系
五、 地理位置优势
六、导师介绍
1.金灿灿
2.雷秀雅
3.杨智辉
4.李明
5.王广新
6.田浩
7.吴宝沛
8.吴建平
9.项锦晶
10.李昂
11.王明怡
一、院校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北林",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 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院设有法学、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拥有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博士点;设有哲学、心理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土点;同时设有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土点。还承担了全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院具有一支学养深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10余人,副教授40余人。他们或是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全国模范教师或北京市教学名师,或是才华横溢、名声在外的学术新锐,或是深藏功名、潜心学问的青年才俊,共同形成了学院学科背景丰富、知识结构完整的特点。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全国和北京市学术学会的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 理事等职务。
二、招生情况解析

1、招生计划及专业方向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官网《北京林业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计划招收30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含8推免),30名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专硕研究方向分为:
0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02儿童发展与心理健康






2、2019~2021年分数线及录取情况






3、报考条件

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专硕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均接受同等学力人员报考,其中非全日制只接受在职定向就业人员报考
三、考试科目及专业课参考书单

1.考试科目

(1)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1.普通心理学, 2.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和研究方法)。
2.专业课参考书单



四、收费标准及奖助体系

1.学制及学费

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专硕全日制学制2年,学费为29000元/年。
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专硕非全日制学制2年,学费为34000元/年。


2.奖助体系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北京林业大学奖助体系由奖学金体系和助学金体系构成。
研究生奖学金体系分为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和学术"卓越”奖学金。
校长奖学金: 5万元/年
国家奖学金: 2万元/年
学业奖学金: A类8000元/年; B类5000元/年; C类2000元/年
优秀奖学金:优秀研究生2000元/年;优秀研究生干部1000元/年
研究生助学金体系分为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及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金: 6000元/年




五、地理位置优势

林业大学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位于学院路学府集中地,隔壁就是清华大学。
北京市的优势不必多说,各类讯息资源都十分丰富。所以虽然北林只是211,但却能给你外地985高校无法给你提供的平台和视野。站在宇宙的中心——五道口,向左转是北大,向右转是清华,不经意间向右再多走两步,你就到了北林。可见北林的学生享受着丰富的学术资源。考上北林,抽空还可以去清华蹭课,太香了好吧~


六、导师介绍

1.金灿灿

基本信息
金灿灿,男,汉族,1982年11月生, 重庆人,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本科阶段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入选2014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康复心理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央视网“战疫最前线”在线心理帮助平台心理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系主任,心理教工党支部副书记。
研究领域
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工、老年人)、网络心理、统计技术的心理学应用、人事测评与选拔。
学术成果
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发表各类论文50余篇,其中在SSCI/CSSCI等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30余篇论文,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林草局委托项目2项,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委托横向项目1项,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中长期科研团队项目1项,北京林业大学教改项目3项,精品课程项目2项。
2017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二等奖指导教师,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20年北京市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2017年度和2018年度北京林业大学“科技之星”,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家骐云龙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班主任,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4、2016、2019、2020年北京林业大学本科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多家SSCI/CSSCI杂志审稿人。
教师格言
凡事就怕认真,诸务还须勤勉。
2.雷秀雅

基本信息
1962年10月生,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198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2毕业于日本山口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学校临床心理学专业,获心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日本山口大学东亚研究科社会心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精协孤独症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孤独症协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彩虹宝贝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中心负责人,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负责人。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青少年心理、自闭症儿童心理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本科生选修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专业选修课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题”等。
学术成果
主编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主持完成学校专业建设教课题、精品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系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等教改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0余人(其中三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硕士生11名(已毕业5名)。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
主持完成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援助”;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巿幼小衔接教育环境生态系统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主持北京市教育工会委托项目“北京市教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参与京市劳动局依托项,二级心理咨询师评审等多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
专著1部《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技能》;译著4部《癌症可以战胜》、《超越奇迹》、《游戏疗法》、《家有顽童》,其中专著《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入选为“201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优秀教育图书”和入选中国教师报推荐为2013年暑期教师阅读书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期刊学术论文共计30余篇,其中外文论文2篇;C刊物9篇,一般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国际国内学会10余次。其中两篇论文获得学会优秀论文奖。
教师格言
教育理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理念:以爱授业、以业助人。
3.杨智辉

基本信息
1981年4月生,男,江西宜丰人。人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1999-200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应用心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7月来校工作。现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担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 “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诊断”“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等。主编《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副主编《变态心理学》等书。完成或正在主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教改项目和“心理测量”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学术成果
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儿童焦虑障碍的发生机制”、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项目“广泛性焦虑个体的认知行为干预”、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儿童情绪障碍病因与干预模式的生态化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9篇、责任作者3篇;第一作者SSCI论文1篇,CSSCI论文13篇,国内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1篇。获北京林业大学家骐云龙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林业大学第二届青年学术论文奖,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校级优秀班主任,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教师格言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4.李明

基本信息
1979年2月生。山东博兴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个人经历
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攻东方心理学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到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07年来校工作。担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督导。
研究领域
开设《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压力管理心理学》、《中国化管理》、《催眠与心理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叙事疗法》、《专业英语》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疗法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学术成果
主持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双语教学研究》,已结题。主持创新课题《人文生态学研究与应用》,已结题。出版专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艺术心理治疗》、《大道养生》;译著《性、生态、灵性》、《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发表论文多篇。
教师格言
学不究天人,不可以谓之学。为学之道:心安,理得。
5.王广新

基本信息
1971年12月出生,男,汉族,黑龙江虎林人。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哲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7月来校工作。
北京市心理咨询师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虚拟现实与心理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审稿人。目前是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虚拟现实与心理学;临床与文化心理学。主讲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的“西方心理学史”、“消费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压力调节”和研究生课程“心理学科学前沿”。其中消费心理学采用双语教学。作为主要参加者在“研究性教学在当代心理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性研究”获得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编写教材《生态环境心理研究》。2008年度,和雷秀雅老师共同主持教改课题“心理系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正在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
学术成果
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虚拟现实技术在森林防火心理应激的应用”、参与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焦虑相关障碍的环境治疗模式研究”、主持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虚拟现实技术在森林防火心理应激的应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CSSCI论文5篇。均为第一作者。2010年获得北京林业大学首届科技创新大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教师格言
心理学是关注人心、人性和人的成长的科学。在心理学之路上,我们时刻都要牢记,幸福与快乐是人生的真谛,公平与正义是人生的天平,坚持与奋斗是人生的尺度。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我经常鼓励大家要去追寻幸福与快乐。当我们从内心出发,真正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时,幸福就会一直伴我们左右。
6.田浩

基本信息
1977年4月生,男,吉林大安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6月来校工作。现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文化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主讲课程包括本科生的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等,以及研究生的心理学学科前沿等。参编教材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环境与生态心理学》等。主持“心理学专业课程整合研究”等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三项。作为团队成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学术成果
主持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项目两项,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中心项目一项,参与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围绕文化心理学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等国际国内会议数十次,应邀做文化心理学方面学术报告十余次。参编《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等著作4部,译著有《心理勇气》(合译)、《中小学短期心理咨询》。
7.吴宝沛

基本信息
1982年12月生,江苏沛县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2006年6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2009年6月,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2年8月,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2012年9月起,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
研究领域
以进化心理学为框架,探讨跟人类社会性有关的各个方面:家庭关系,择偶心理,社会交往,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两难。长期目标,打通人性研究的生物与文化两大视角,把进化论跟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建构以进化论为原点的学术体系,把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融为一炉。
学术成果
Chang, L., Lu, H. J., & Wu, B. P. (2012). Pathogens promote matrilocal family ties and the copying of foreign religion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5(2), 82-83.
Chang, L., Mak, M., Li, T., Wu, B. P., Chen, B. B., & Lu, H. J. (2011). Cultural adaptations to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n evolutionary account of East-West differenc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3, 99–129.
Wu, B-P., & Chang, L. (2012). The social impact of pathogen threat: How disease salience influences conform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53, 50-54.
陈世民, 吴宝沛等. (2011). 钦佩感:一种见贤思齐的积极情绪. 心理科学进展, 19(11), 1667–1674.
吴宝沛, 吴静, 何晓娜, 李璐. (2014). 异性友谊的心理学. 心理科学进展, 22(9), 1485-1495.
吴宝沛, 吴静, 张雷, 李璐. (2014). 择偶与人类嗓音. 心理科学进展, 22(12), 1953-1963.
吴宝沛, 张雷. (2012).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心理科学进展,20(9), 1467-1478.
吴宝沛, 张雷. (2012). 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0(2), 309–316.
吴宝沛, 张雷. (2011). 疾病的心理防御:人类如何应对病菌威胁. 心理科学进展, 19(3), 410–419.
吴宝沛, 朱小琴, 张雷. (2013). 祖辈投资的个体差异: 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21, 2082-2090.
吴宝沛, 朱小琴, 张雷. (2013). 进化视角下的欺骗者探测:准确性和模块性. 心理科学进展, 21, 2224-2234.
吴宝沛, 高树玲. (2012). 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20(6), 926-934.
吴宝沛, 寇彧. (2008). 西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 16(6), 987–992.
教师格言
伟大的思想,卓越的学术,无论中外,不分古今。
8.吴建平

基本信息
吴建平 女,1966年生,内蒙古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1984.9——1988.7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9——1991.7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发展心理学专业,获心理学硕士学位;2011获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91.8——2002.2在内蒙古大学任教;2002年起在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任教。2000年荣获内蒙古自然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19.8-2020.7参加北京林业大学赴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教育扶贫支教团。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理事。担任“心理科学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等期刊的审稿人。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森林疗法”等。主编和副主编的教材有:《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生态心理学》、《森林疗养师培训教材》等。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有:北京林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大学生知觉心理特点的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创新项目“生态环境心理学专题研究”;北京林业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社会心理学”等 。
学术成果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环境风险认知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环境质量与北京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森林疗养标准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软科学项目“国有林场森林疗养功能技术支撑研究”等。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社会心态测量指标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与信息系统技术研究”的研究项目“全国十城市生态环境满意度与生态意识调查”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内蒙古的社会现代化之路》、《生态环境心理研究》、《生态自我一一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探索》、《绿色家园 生命畅想——森林文化概览》、《环境与人类心理——首届中国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大会论文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心理学研究——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论文集》;参编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等。译著:《环境心理学》。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在环境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指导心理学硕士研究44名,已毕业30名。指导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北京林业大学优秀研究生等 。
获奖经历
科研成果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高等教育)二等奖;北京林业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奖;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获北京林业大学优秀班主任,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
9.项锦晶

基本信息
1982年2月生,女,浙江宁海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个人经历
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7月来我校工作。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领域、表达性心理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绘画测验与绘画治疗)、投射测验的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讲课程包括:本科生必修课《生理心理学》、《专业技能实务训练》,本科生选修课《表达性心理治疗》《自我分析与体验》《人际交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心理测量》《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
学术成果
主持2011年度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项目“表达性心理治疗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模式”、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画树等投射测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生态化评估和干预模式”、2015年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投射技术对中小学生立体化心理评估模式探索”,参与香港教育学院HKIED的支持项目“RG71/2010-2011”-- Speech-print Awareness in Chinese Beginning Readers,国家社科基金教育规划青年项目“预防青少年焦虑的“认知疫苗”:注意偏向矫正训练在线系统的设计与作用“。
发表论文
1.赵妍,王秋蕴,项锦晶,王琦。躯体化症状小学生的绘画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 29(2):115-120
2.项锦晶,申荷永。一例同性恋物倾向案例的沙盘游戏分析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 22(5):930-935
3.朱绘霖,项锦晶。四川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房树人绘画特点。教育导刊,2011(6):39-42;
4项锦晶,杨晔,申荷永。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客体关系特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41-43
5项锦晶,李巍,申荷永。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潜在防御机制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4):275-278
6项锦晶,申荷永,李江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欲求压力与沙盘主题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18(2):209-211.
10.李昂

基本信息
1986年5月生于天津,现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副教授。
个人经历
200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5年赴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7月来校任教。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网络心理学(computational cyberpsychology)与电子心理健康(e-mental-health)。
学术成果
李昂, 郝碧波, 白朔天, 朱廷劭. (2015). 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心理计算:针对心理健康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科学通报. doi: 10.1360/N972014-00763
Li, L., Li, A., Hao, B., Guan, Z., & Zhu, T. (2014). Predicting active users’ personality based on micro-blogging behaviors. PLoS ONE, 9(1), e84997. doi:10.1371/journal.pone.0084997
Li, A., Zhang, F., & Zhu, T. (2013). Web use behaviors for identifying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K. Imamura, S. Usui, T. Shirao, T. Kasamatsu, I. Schwabe, & N. Zhong (Eds.), Brain and Health Informatics (pp. 348-358). Cham (ZG),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i, A., Yan, Z., & Zhu, T. (2013). Self-report versus web-log: Which one is better to predict personality of website us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Learning, 3(4), 44-54. doi:10.4018/ijcbpl.2013100103
Li, A., Li, H., Guo, R., & Zhu, T. (2013). MobileSens: A ubiquitous psychological laboratory based on mobile dev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Learning, 3(2), 47-55. doi:10.4018/ijcbpl.2013040104
李昂, 朱廷劭, 宁悦. (2013). 研究生抑郁情绪的网络自助心理咨询效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2), 145-146.
李昂, 訾非. (2009). 对权威的畏惧感、消极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5), 608-611.。
11.王明怡

基本信息
1976年10月生,女,江苏徐州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来校工作。现任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人文学院实验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婴幼儿心理与早期教育》和研究生课程《高级心理统计与测量专题研究》等。主持完成“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部分课程中的应用”校级教改课题,主持“心理学研究方法I”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学术成果
主持、参与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朴素物理理论中概念转变的机制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婴儿执行功能的发展”、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幼小衔接教育环境生态系统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学儿童算术认知策略发展与促进研究”等。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校卫生》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认知发展方向,涉及:执行功能、朴素理论、婴幼儿早期教育等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0
发表于 2025-5-24 19: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很好,非常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