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并非以传递知识为第一要素,而是要把孩子的内心真正自我唤醒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未来必然是一个高度复合,高度关联的智能时代,未来的职业环境也必然会转向概念时代。我们作为00后甚至10后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但是反思下我们当下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是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多,行业快速融合,改变的时代吗?是否能够更加积极正向追求幸福,而非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吗?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教育是什么?
②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③怎么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教育是什么?
教育,
在东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唤醒出来。
在美国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法案中,执笔人布朗法官在法律文件中阐明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然而我们现实的教育,却往往是为了把孩子培育成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不是唤醒,让孩子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
所以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不断唤醒本性(追求成长发展和相关信赖)的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境界,更加从容迎接不断变化的世界。
【2】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普及,未来社会会从信息时代进入一个概念时代。信息时代的热门岗位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曾经热门岗位的从业者都可能失业。
我们都很清楚在信息时代,具备逻辑分析能力的人都占据这个时代的金字塔塔尖,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普及,我们从信息时代进入更加智能的时代或者说概念时代,很多需要大量逻辑分析能力的工作也将被慢慢取代,比如写作将被Ai取代,建筑业生产业也会慢慢3D打印取代等等。所有的计算与分析,操作都会被机器期待。但是创意不会也不能被机器取代,所以未来更需要的是高感性化,高概念化的人才。
什么是高感应性化,高概念化的人才呢?
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概念时代,当今信息时代的很多热门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所以这些岗位的从业者都有可能失业。
教育应该是要学会放下,学会降低纬度,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找到她追求的幸福。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下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以及什么什么样的人才?
1.要有理性思考力,更要有感性思考力。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简而言之,活的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2.要有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3.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的能力,无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
【3】怎样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少一点功利心,多带孩子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少一点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多倾听一点孩子的想法,更加客观帮助孩子答疑解惑。
少一点掩饰,多一点真实,无论工作成功还是不成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不仅仅是成功,而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特别建议不要让孩子仅仅学会应用,而是让学会分析,评价与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