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宇嘉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1-11月房地产数据。
点评如下:
1、商品房需求端继续疲弱
1-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跌22.3%,相比1-10月份的跌幅持平,跌幅继续保持在高位。1-10月份销售金额下跌26.6%,比1-10月份扩大了0.5个百分点。销售金额跌幅大于销售面积,意味着新房价格还在下跌,这从同期发布的70城指数可见一斑。从百城、百强房企销售跌幅超过30%来看,需求端继续疲软。
11月单月同比跌幅,比10月扩大了10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11月有一波小的回升导致高基数。单月环比增长3%-4%,主要是10月份国庆形成了低基数,以及11月份需求端纾困的政策刺激到了热点城市,限购退出或调整、认房不认贷等,释放了部分需求。但整体而言,需求端仍旧比较疲软。主要原因是,房企风险开始向稳健经营的企业蔓延,导致市场预期再次下行,尽管三支箭发出,但主要集中在保交楼、风险处置,民企风险爆发和市场需求疲软叠加,再加上11月疫情再次在重点城市蔓延,居民未来预期依旧不乐观,导致线下购房需求受到阻碍。
2、开工和拿地降幅扩大。
需求端疲弱、预期不稳,继续制约新开工和拿地。1-11月份,全国土地购置下降53.8%,跌幅比1-10月扩大0.8个百分点;新开工下跌38.9%,降幅比1-10月份扩大了1.1个百分点。当然,这其中也有去年11月份高基数的影响,去年11月新开工、拿地环比增长,同比跌收收窄。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保交楼进入攻坚期,风险继续释放,不仅民企拿地、开工的情绪很低迷,而且销售端疲弱开始影响到了包括国企央企平台在内的房地产企业,导致整体房企拿地、开工的积极性都在下降。
3、保交楼取得一定进展
由于去年11月竣工高增长,导致今年1-11月份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单月同比跌幅扩大。但单看环比,今年10-11月竣工面积连续增长,涨幅分别为41.5%、60.8%。说明近期国家及各地保交楼的政策力度加大,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近期,随着专项借款、纾困基金积极落地,三支箭纾困保交楼,房企融资环境好转,已销售房屋竣工交付提速。
4、开发商资金面较为疲弱。
同样,由于去年11月房企到位资金跌幅较小,形成基数较高,今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下跌幅度,但25.7%的跌幅相比1-10月扩大了1个百分点,国内贷款跌幅(-26.9%)扩到0.3个百分点,自筹资金(-17.5%)扩大了2.7个百分点,显示开发商资金链仍旧非常紧张,或者说,尽管三支箭发出了,但能否落地为贷款投放、债券发行有投资者认购等,还存在不确定性。如果需求端仍疲弱,房价还在喋喋不休,资金进入地产的积极性就会比较低。
5、开发投资受到拖累
拿地和新开工降幅扩大,自然拖累开发投资。1-11月份,开发投资降幅扩大,从1-10月份的-8.8%扩大到-9.8%,继续创有记录以来的最大累计跌幅。从拿地和新开工的走势看,估计今年跌幅会超过两位数,这也是第一次。如果保交楼、风险处置进展不及预期,如果需求端继续疲弱,如果资产价格继续下跌,供给端投资的积极性还会受挫。
6、展望未来
展望2023年,尽管今年低基数下,明年跌幅可能收窄,但不改疲弱的态势。当前,房地产全链条下行,要企稳的话,得供需两端同步发力。供给端,只有保交楼、风险处置获得实质性进展,止住失血,才能稳定地价、房价下跌态势。问题是,供给端能否企稳,除了三支箭外部输血,关键要看需求端复苏,恢复开发商的造血功能,这取决于疫情后百姓的收入、预期能否好转。因此,需求端积极纾困疫情影响,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消费端的扶持,提振百姓的收入。这样,大家买房的信心,敢于加杠杆的信心才能修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