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盒

查看: 117|回复: 1

养老,商业地产的又一跑道?

[复制链接]

7

主题

12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
发表于 2022-12-5 14: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年10月是全国“敬老月”。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
01

2021年1月,原弘扬集团总裁蒋达强,出任了平安不动产董事长,打响了平安不动产转型的第一枪。其中,康养、商办和租赁住房,成为平安未来商业地产投资的新方向,明确下一阶段康养要加大布局。
一直以来,以财务投资住宅地产的平安,似乎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事实上,房企布局养老地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早10年前,笔者所在的大大央企就已开始了各类养老业务的尝试,包括健康体检中心、养老院以及高端医疗公寓等各领域的尝试。近几年,各大房企都有尝试性布局,但浅尝即止,因为真的不赚钱。
有些房企在养老地产的初级阶段,将养老地产模式,纳入给商业地产公司来操盘运营。这和地产公司用商业租赁的办法,操盘养老的思路一致通过拿地、盖楼、聘请国外高端医疗养老机构(或者干脆自己干)运营,最后通过租赁或者售卖养老院子,或者床位,获取收入和利润。
在这种模式下,一不小心就有干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模式。市场上,大部分的地产养老机构都是如此。
打着高端医疗或者养老的牌子,干着售楼的地产快餐模式,实在卖不动,或者政府要求必须自持,也只好干起慢慢租赁的活,事多还亏钱。老板们普遍不想干了……

02

笔者之前为公司算过一笔账,以一家80个床位的养老医疗院来算,初期投资1.3个亿,每年固定成本合计4349万。





按照床位使用率,以及为了汇报的好看,必须在第三年就要实现80%以上的出租率,才能够开始盈利,即是如此,收回初始投资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而且,重点是人均消费收入要达到15870元。
无论从哪点来看,都不可能实现。
这对于近十年习惯赚快钱的地产商而言,的确回报太慢了。

03

聚焦养老地产无法盈利的核心原因:
1、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退出机制不明
养老产业的收入来源主要聚焦于两点:租金和服务。通过租赁房间取得租赁收入,通过提供各类服务收取服务收入。而养老机构的固定投入却是相当大的,也是我们常说的重资产。无论是买地,还是盖房子,或者聘请专业的服务医疗人才,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这就导致养老产业的回报率远远低于住宅项目,平均3-5个点都算是不错的回报了。
在这种低回报率的情况下,养老项目不太受金融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欢迎,也是情理之中。
2、土地政策落实难
前十年火爆的土地市场,各级政府对于不赚钱的养老地块基本是以搭售为主,但土地的热炒,导致不赚钱的养老地块也被背负了极高的土地成本。这样的政策导致真正愿意踏踏实实做养老机构的企业反而无法进驻,一些投机的房地产商趁机吸入,极不负责任的打造一些养老面子工程。
3、各类配套体系和人才严重不足
产业的不盈利性质自然让人才无法往其导流,体系和人才不足一定是必然的。
4、国人养老观念和认知的不同
中国千年传统以孝为先,把自己家里的老人送养老院,不管老人是否答应,自己估计都要承受亲戚朋友背后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点的确不符合国情另外,即使现在国人逐渐接受,高端养老机构每月上万元的床位租金,和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状,都在深深刺痛,我们本就脆弱的经济结构。
网上有一家保险中介,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如果预算有限,你会先照顾谁?



04
要解决地产企业养老赛道盈利问题,可能还是要重新从中国国情,从源头上想办法!
第一:土地成本。
和绝大多数商业性质土地一样,养老地块可以属于商业地块的一种。



商业土地的价格应该回归良性,而不是依附于住宅地块。众所周知,由于政府一般将商业地块和住宅地块捆绑销售,这导致商业地块价格一度虚高。且房地产开发商习惯了赚快钱的地产模式,对长期回报十年的商业地产嗤之以鼻,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暴雷,对于商业地产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地产从业人员回归价值的本质,从长远角度看待价值投资。
第二:金融环境。
平安不动产背后的金融实体举动,已经给我们看到了银行金融企业对于长期价值的追求,养老保险金也非常适合投放给有长期回报价值的商业地产项目。从赚快钱,到长期价值释放。金融地产属性将逐渐长期化。
第三:模式转变。
从重资产转型轻资产。养老地产和商业地产还有不同。养老的核心是提供养老服务。和购物中心和写字楼、或酒店还是略有不同的。它核心解决的是老有所养的问题。现在90%的老人更愿意和自己的儿女居住在一起,选择在其附近,就地享受相应的养老生活。
所以,居家养老,的确是一个较好的模式,一方面不需要城市提供核心的土地建立养老机构,解决了核心地块核心土地的稀缺问题,另一方面将原本地产属性的养老产业转为服务属性的配套服务业。让养老摆脱金融土地的束缚,真正靠技术和人才来实现企业服务利润的升级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照护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法:“要大力加强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服务的供给,我们要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每年打造1000个全国示范性的老年友好社区,在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和娱乐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支持,而且要全面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的项目,让老年人真正得到实惠”。
在这种情况下,布局康养地产大势所趋。



从养老的产业链全貌来讲,如果无需土地和建筑成本的投入,那么养老产业将摆脱对地产设施的依赖,让原来地产中心的养老模式更聚焦于养老软件和家政、文化生活服务。
这样的成熟配套企业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58同城提供家政,让职业院校提供护工,让教育机构承担文化生活培训,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提供医护管理。
这样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可能真正可以解决现如今不赚钱的养老机构亏损现状,真正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欢迎微信关注”商业地产Y观点“,那里有我20多年商业地产经验和技能的沉淀,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喜欢就点赞关注。


更多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商业地产Y 观点”。


选择栏目“加入社群”,那里有更多商业地产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共享。


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3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25-6-2 15: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用户楼主,楼主英明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