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孔子教育实践和思想
一、孔子教育实践
1、创办私学,个人事迹汇编成书《论语》,还有《礼记》也记录了一部分。
2、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教育作用
1、教育与社会发展
“庶、富、教”,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这是治国基本大纲,首先庶,就是劳动力增多,其次要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群众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阐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2、教育与人的发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先天素质,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环境;就一般人而言,先天素质差不多,后天教育好和环境影响个人的努力不同,才导致重大区别。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重大突破,打破了贵族天赋比平民高的思想,体现平等思想。同时也体现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一部分,孔子将人分为三个等级,这是针对中人的,认为教育可以起到很大作用,是他思想进步的方面,但是他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也是缺陷。
三、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提出由平民培养从政君子;
“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也是教育的最主要政治目的;打破世袭制时代意义,使世袭向贤人政治转化,学而优则仕和任人唯贤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提供条件;使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保证了官僚队伍基本文化素养。
四、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原意: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践:孔子的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学校;
历史作用:打破学术官守,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

五、教学思想
1、教育内容
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实际用六经进行教育;对此解释文行忠信,文献、忠诚、信实,其实是两方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教学内容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学与生产劳动。
其一,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重视的是现实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这是明智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其二,偏重文事。教育内容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只能处于次要位置,
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因此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学技术。
2、教学方法
学思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包含两个要点:方法原理、具体实施)
(1)学思行
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基础,有了知识材料条件下,进一步思考,才能使人抓住本质。
方法:教师要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同时要学以致用,为社会实践服务,能够行,证明自己有学。
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由学而思,由思而学,就是孔子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社会实践服务,能够行,证明自己学。
(2)启发诱导
最早提出启发教育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原理:激发求知欲;学生积极思考;能从具体概括出普遍原则,在意普遍类推同类;
训练学生思考:由博返约,叩其两端(对比苏格拉底,产婆术)
(3)因材施教
原理:是我国首次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情况复杂,只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教育。
方法:因材施教首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主要方法包括谈话和个别观察;之后做出评价,最后针对性教育。
(4)好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好学、乐学的态度: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颜回就是乐学忘忧的人。
不耻下问:能够虚心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
实事求是:重视证据,存疑,不要从主观臆测出发。
六、德育思想——礼、仁
1、道德教育内容
知识教育应当纳入道德教育范围内;
礼:道德规范,重视礼教
仁:最高道德标准,“爱人”,承认别人是人的资格,不分差别的爱一切人;
培养的仁德应该从家庭开始,先形成孝悌观念,然后加以发展,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
“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指自己内心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具体体现在长幼之间、君臣之间、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恕,即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孔子有云:“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读到:“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之心,从而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之处。“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
2、德育原则——立志、克己、中庸、内行、改过
立志,引导学生立足现在,而面向未来,确定以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
克己,主张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力行,力行近乎仁,相对地更重视道德实践的,他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中庸,待人处事要中庸,防止反正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内省,孔子认为 不管是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
改过,孔子认为不存在不该过错的圣人,加强道德修养,正是为了减少错误。
七、教师思想
1、学而不厌 教师自身学术修养,孔子认为这是教师的首要条件,“学而不厌”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知识和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他一生为师,从未停止过学习。
2、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里两层意思:一是,教师既可以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负有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同时又要开拓创新。
3、诲人不倦
孔子本人是“诲人不倦”的典范,无论谁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
5、爱护学生
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孔子对学生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学生可能会超过老师,提出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著名论断、他能客观公正的看待所有学生。
6、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与学生切磋,学生思考问题更有深度,教师于此受启发,向学生学习而获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