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盒

查看: 63|回复: 1

教育史-中国近代教育

[复制链接]

6

主题

8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22-12-11 21: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晚清时期-------------------------------

洋务教育的兴办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社会变革:(内忧外患)

  •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终于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这差距的背后是中国与西方科技水平、工商业发展的差距。
  • 太平天国起义差点推翻了清政府。最后借助外国资本平定了起义,让清政府感受了资本的力量。
  • 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并创办学堂、翻译西书,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
内忧加外患都迫使政府和知识分子试图从教育是改变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运动中创建的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
  • 第二类是军事学堂;
  • 第三类是技术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新式学校,在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学生10人。1863年增加法文馆和俄文馆。1866年在奕䜣的建议下,增加算学馆,1872年设德文馆,1896年设东文馆。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学生来源: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
从办学目的看,它以培养“通事”、“译员”等洋务人才为主旨,并确实培养了一批有名的外语人才和外交官;
从课程设置看,它以教学“西文”、“西艺”为主,而没有列入“四书”、“五经”、“词章帖括”之类的传统科目;这个时候开始把西学列为考试科目和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教学组织形式看,它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度。所以,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 维新变法时期

社会变革

  • 中日甲午战争,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
  • 报社,新媒体的建立,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效率,降低了传播的成本。
  • 新教育机构内涵的扩大,出现了培养政治人才、实业人才、师范人才的学堂,女子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1901年以后,清政府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造各级官学、书院改设学堂、改革和废除科举取士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促进了留学潮流的高涨,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晚清最后十年中,留日学生处于主流。清政府在政策上的提倡、鼓励;日本政府推行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民族危亡感的强烈震荡;中日两国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留学生们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这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变革中,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学说,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教育理论的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热情投身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特别是初等教育体系、中等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事业教育、军事教育、法政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留学生中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教育家群体。是实现以日本教育为模式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加速了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教育体制的解体,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近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观念第一次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培养和造就了中国最早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清末兴学热潮的出现动因:清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导向;学堂章程的颁布和教育行政机构的独立,有助于结束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使各级各类官办公立私立学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全国教育的发展有统一的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保证;民间办学热情的高涨,教育救国思潮,政府鼓励私人办学;科举制度的废除;留学潮流的勃兴;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
教育内容:不再以儒学经典为唯一教学内容,而代之以近代各门各类知识的学习;不再以培养少数官宦之才为唯一宗旨,而以造就各类新式人才为目的;
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的较大发展,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初具雏形。
------------------------  民国时期 -------------------------------------
社会变革
1912年清朝灭亡。封建王朝的结束,在国民思想、工商业发展、社会体制上都有大幅度的影响。

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适应政体转变;取法欧美新阶段的开始。对传统封建教育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制度层面的改革重于思想层面的改革;得到最大发展的是法政教育、实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1915年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西方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影响的日益加深,教育改革兴起。
“新学制”

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又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征询意见,最终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为:

  • 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 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 ③谋个性之发展;
  • ④注意国民经济力;
  • ⑤注意生活教育;
  •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
  • 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这7项标准正式取代了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职业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界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美感教育(蔡元培)、职业教育(黄炎培)、科学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杜威),强调平民性、实用性、科学性、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改革的特点:自发性;广泛性,领域、地域;开放性。
“新学制”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依据,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将整个学程分为三段,故“新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从纵向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6-21 05: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凑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