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盒

查看: 107|回复: 1

旅游地理学复习整理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3-10 11: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旅游地理复习


  • 绪论

  • 旅游的概念: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旅游的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的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闲暇、游憩、旅游——旅游者的异地性和空间流动性是旅游区别于其他活动最根本的特征。
  •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域系统,包含旅游需求与地理环境、旅游供给与地理环境、旅游流与地理环境、旅游影响。
  • 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


  • 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研究核心:旅游人地关系
  • 理论基本框架: 1)以“人”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
2)以“地”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
3)以“人地综合”为视角的旅游人地关系理论(核心)
3、旅游行为是旅游者在认识、购买、消费和评估旅游产品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包括:旅游动机行为,旅游决策行为,旅游空间行为。
   1)旅游动机行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推—拉动机模型;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基于个性的旅游动机模型。
   2)旅游决策行为: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旅行距离决策模式。
   3)旅游空间行为:狭义的旅游空间行为即为旅游者在地域移动中发生的旅行和游览行为,旅游动机行为和旅游决策行为是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有:距离衰减与递增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空间等级层次性规律。
4、基础理论:旅游行为理论(见二、3、);旅游流理论;旅游吸引物理论;旅游环境理论;旅游系统论与人地协调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期、起步期、发展期、稳定期、停滞期、衰退期或复兴期六个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灵活应用)。


  • 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创新
    2、质性分析与定性研究方法
    3、数学建模与定量研究方法
    4、“3S”技术及旅游应用


  • 旅游行为与旅游流

  • 旅游需求:即人们为满足外出旅游的欲望所产生的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要。
    影响因素有: 1)旅游者自身特征(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职业和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
                 2)客源地的旅游需求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程度)
                 3)目的地的旅游供给水平(资源、交通和设施,价格和汇率)
    特征有:1)旅游需求时间特征衡量指标(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高峰指数)
                 2)旅游需求空间特征衡量指标:地理集中指数

  • 旅游需求预测,分为定量预测方法与定性预测方法两类。
2、旅游者的概念:1)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是指到另一个国家,并且其到访目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①旅行目的是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的人;②中途停留的轮船或飞机乘客;③逗留时间不到1年的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④国际团体雇用不超过1年的雇员或回国短暂停留的侨民。(以下几类不属于国际旅游者:①为移民或获得一个职位而进入其它国家的人;②外交人员或军队人员;③隶属于上述分类的任何个人;④避难者、流浪者或边境往来工人;⑤逗留时间超过1年的人。)
                    2)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分为国内过夜旅游者和国内不过夜旅游者两类。其中,国内过夜旅游者是指在本国某一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1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国内不过夜旅游者是指出于上述任一目的在目的地逗留不超过24小时的人。
                    3)中国对旅游者的定义:旅游者是指任何一个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国内其他地方旅行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国内在进行旅游统计时,一般按两种方式对旅游者进行划分,即按出游去向分为入境旅游者、出境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按出游时间分为过夜旅游者(或旅游者)和不过夜旅游者。
总之,旅游者是指为审美体验、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或社会交往及其他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访问,但并非就业或定居的人。
3、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条件:1)内动力: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内动力是人的旅游动机。一是旅游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分析旅游需要的基础;二是旅游动机,,旅游需要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普洛格以旅游者人格特征为依据构建的旅游动机模型是旅游学界最广泛使用的模型之一 。
                                              2)外动力: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包括互补性、替
代性、可达性三种关系)。
                                              3)中间条件
4、旅游空间行为模式——
区域尺度模式:直游式、枝游式、环游式、直游-环游式、基营式。
5、旅游流:狭义的旅游流(tourist flows)即旅游客流;广义的旅游流(tourism flows):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文化流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
1)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节点和旅游通道。
2)属性:①流量;②流向;③时间;④长度;⑤饱和度;⑥对称性;⑦平衡性。
3)分类: a.按旅游流来源地分(国内旅游流、入境旅游流、出境旅游流)
b. 按旅游流与被研究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分(集聚旅游流、扩散旅游流)
c .按旅游流产生或流动的空间尺度分(国家/区域/地方旅游流)
d.按旅游流单位时间的流量分(超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较小型/微小型/特小型旅游流)
e.按旅游目的分(略,共10类)
4)旅游流的时间特性,即在发生时间上,旅游流呈现明显的节律性。
   旅游流的空间特性:即旅游流在旅游系统内不断集聚与扩散,整个过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特性。
5)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的构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即节点和边;评价指标为其节点结构和网络结构。


  • 旅游资源与景观审美
    1、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国标”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和特征,将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和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划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总共有8主类、31 亚类、155基本类型。
    2、旅游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需要,卢云亭采用三大价值( 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学考察) 、三大效益( 社会、经济、环境) 、六大条件( 区位、组合、容量、市场、投资、施工) 进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国标”则主要针对旅游资源要素和影响力进行评价。
    3、旅游资源非优区:通常是指旅游资源数量或质量在特定阶段处于相对劣势的区域,
    因而客观上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的不足和问题。 旅游资源非优区缺乏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而依附于优势旅游资源和成熟的旅游产品则更容易成功(功能互补型、时间补足型、综合补足型)。
    4、旅游景观


  • 城乡旅游与社区旅游
    1、RBD的概念: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城市RBD主要包括大型的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基本类型。
    2、环城休憩带: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其形成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行者达成的一种妥协。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环城游憩带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其形成是在需求系统、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和出行系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 旅游空间结构与演化机理
    1、旅游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点、线、面是用来描述这种结构特征的基本要素。在地理学或区域科学中,点可以代表城市、景点等物质实体;线可以代表交通干线、旅游线路等线状物体;面可以代表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是旅游事物的空间抽象,由点、线、网络和域面要素构成并在空间上组合分布和相互联系。
    2、旅游空间结构模型:旅游增长极理论、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核心-边缘理论、旅游点轴开发理论、旅游梯度结构理论、旅游双核结构理论。
    1)旅游增长极理论:旅游增长极是对区域旅游或相关行业发展具有推动性的旅游空间聚集区或旅游经济单位。增长极理论对旅游开发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该理论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它可以指导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
    2)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中心地是对周围地域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并成为旅游服务中心的旅游地。另外,旅游中心地的级别有高低之分,在每个高等级中心周围都有几个中等级中心地或更多的低等级中心地。中心性是就旅游中心地对周围地区而言。
    3)旅游核心-边缘理论:为任何一个区域都存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核心旅游区往往是一些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旅游热点地区,比如国家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旅游度假区等。边缘地区是指那些没有优势资源,或虽有优势资源但因区位处于劣势没有开发出来,或处在热点地区阴影下而被忽视的地区。
    三种不同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平行多核模式,单一核模式,多层次核模式。
    4)旅游点轴系统理论: 点轴系统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连接点的各种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通讯线路、供水供电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称为“轴线”地带,轴线对所经过的区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得许多产业部门产生于或集聚于“点”上,并由轴线彼此联系在一起。
    点轴系统理论适用于旅游开发布局,在旅游开发中,点就是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轴线就是连接他们的通道。整个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网”的演化过程。
    5)旅游梯度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尺度无论大小,它们之间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着旅游发展的地域差异,出现空间上的递增或递减现象,往往表现出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外围递减分布。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这种梯度逐渐向外推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更高的梯度发展。
    6)旅游双核结构理论:指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种空间尺度大、区域效应强的广义港城关系。在旅游双核结构识别构建中,需要寻找出一个区域中具有重要旅游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门户旅游城市,并通过有机的发展轴线将两类重要旅游城市进行有机的连接。
     双核结构理论为理解门户旅游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互动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跳出了旅游城市本身这一狭隘的区域,在更大尺度范围内寻找旅游发展潜力,从而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 旅游规划与产业发展
1、旅游规划:在对旅游环境与发展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满足旅游消费需
求、保障旅游有效运行和扩大旅游综合效益,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目标思路、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和行动计划所做的系统谋划和合理安排。
    特点: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创意性、地域性。
    类型:旅游发展规划(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规划(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组成要素:旅游吸引物和活动,住宿设施,其它旅游设施和服务,交通设施和服务,其它基础设施,社会因素。
2.旅游产业布局与集聚发展
1)影响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需求,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产业政策。
2)旅游产业布局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位的指向,聚集或扩散机制,空间近邻效应。
3)旅游产业集聚是以旅游产业链或价值链为纽带,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通过多种旅游业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务功能和综合经济社会效应的旅游区的动态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昨天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