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分享 原创第386天
易中天的一句话: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既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善良,健康快乐,没去想。
这段话还是挺让人反思的,我也自问为什么现在还能够做一些教育记录分享,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可能是羁绊最少,离初心本心最近的时候,可以思考和强化一些本质的问题, 什么样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生有帮助的,真正到了小学了,大家都卷入这个系统了,都为整个系统卷的时候,那种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只有去适应的节奏,除非是有足够强大的心力或者背景实力支撑,要么就是能够游刃有余的适应,能安排协调出时间平衡和协调,要么就是降低要求。
因为这是我看看到的很多家长走的路,其实仔细分析,只要进行分类,总能找到和自己相似或者相近的群体,肯定有跟我们想法一致的家长,所以别人走过的路也相当于自己走过的路,别人纠结过的遇到的问题,到自己和孩子这里依然会碰到,都要经历一遍。
就像是幼儿园的孩子都有焦虑分离期,小学都要有幼升小的适应期,遇到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所有的孩子都会面对,不会提前也不会推后,也不会看你准备好了没有,孩子能力储备好了跟上没有,但都会按照相同的时间到来。
我把这个时间放宽到小学前,会发现差不多6岁之前父母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可以把孩子按自己的方式想法培养,还有一部分人实际是三岁前,三岁到6岁大部分又在幼儿园,受到幼儿园和其他家长影响也并没有那么纯粹。
所以就按最长的6年来说,孩子在6岁前可塑性很强,可以按照各种形状来塑造,根据父母家庭的心意来进行,可以好好憧憬孩子的未来,但一旦到了小学,就像各种各样的磨具,都要被送到统一的地方进行调整,打磨,重新塑造,塑造的目的基本是同一方向,基本是往标准件方向去走,是由生产方式决定了。所以前面6年的早期教育更显得重要了,初步成型了。这个靠的就是家庭教育,也是很多人说的孩子上学前其实已经是一个半成品了。
到了小学,初中,说是打磨,教育是分层的目的,本质就是筛选,就是淘汰机制,淘汰那些不适合的,然后留下适合标准的。听着似乎把人物化了,但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方式是有这样的需求,效率优先,毕业出厂后就有匹配适应的岗位工作机会提供,能够匹配,其实就是生产和需求的匹配。
所以那时候60后、70后机会比较多,到了80后会有一些机会,到了90后、00后机会越来越少,因为终端市场能够提供的出现了变化,那能单纯的说90后、00后就不如70后80后吗?不如他们努力吗?不是的,教育方式方法,积累的知识,理念不够吗?也不是,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方式越来越多,补课的也越来越多,积累拥有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一个时代人的特点,一开始进入的人变了,但出厂后的环境也变了。
未来社会什么样儿,大家都不清楚,都不确定,但在回过头来,想一想,80后再培养10后,20后,但80后积累的方式方法基本是90年前的方式方法,那时候小镇做题家的群体,依靠的大部分就是记忆背诵加刷题,大部分人的思路和格局都是这样的,积累的成功的经验都是这样的。大家享受的红利,得到的水平也都是平均水平相当的资源,都赶上了城市化,享受了时代的红利。
但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别的优势呢,比如独立思考、丰富人生阅历、丰富人生经历,人生经验,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价值观,有差别,但大部分平均水平,同一层的人相差不大的,还有这代人缺乏的一些东西,可能随着经验积累会提高,但大多是平均水平的提高,个别是个人的提高。
所以大部分人教育下一代是带着上一代相似的经验和上一代本身的不足,和一些个体差异在教育下一代,那教育思想其实大概率还是一致的。
这里也会提到一点,还有后天学习呀,父母都在网络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理念,对于过去的教育观念自己感觉受伤特别大的地方,要避免孩子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目的想法很好,确实有很多家长身体力行了,学了总比没学的有变化。
但这里还有几个误区,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世界,大多数接触的都是相同的信息,遇到的问题,感受到的焦虑都是一样的,那么提供的环境,一些方法也是一样的,接收到信息是一样的,所以学习了有一种结果就是没学的和学了的会有一个家长的分层,另一方面学了的又是提高了平均水平,那么也许就是这个差异在拉大,只是大的分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的这些东西里面,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的问题,如果思路没变,依然是以前的路径,让孩子在这个分层比赛中不被淘汰,还是刷题这种做法,寻找的都是学习资源,教育资源,教育方法,其实本质上是以前的关于小镇做题家,刷题思维的升级和翻版,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像有的人说的,结果就是进一步拉开了差距,并且提高了分数线而已,因为一开始的目的和方法没有改变。
所以学什么也很重要,但是这种方法过去能够有效,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过去的评价体系和未来能提供的机会不变的情况下,现在发生了变化,那么现在有效的范围和时效是多少,能不能适应未来,总体效果是提高的还是降低的,并且还有很多潜在因素,那就是默认孩子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其实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不同,这是容易忽略的,有些方式方法是有排斥有反作用的。
那么就去思考,另一个纬度的学什么,除了成绩之外,还要学什么,其实这样看带的话,范围就广了,就是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生活,例如健康,独立,积极,具备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扩展出来很多方向,这是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很宽泛,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但往往大家都追求一种确定性,因为无形中都会觉得,把时间花在成绩上和把时间培养他全面发展,两个是有冲突的,是有牺牲的,看不到这个牺牲能不能产出比较好的确定的大概率的结果,还是成绩这条路靠谱一些,这些硬杠杠踏实。
另一方面是我们跟着别人的经验在走,上一代奉行这一理念的人不多,所以看不到那么多周围的典范,成为普遍现象,而仅仅是一些个例和榜样也不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同时不具备那些真正的可以成熟的可以借鉴的可以量化的标准。
还有一方面,现在的社会面临转型期,一个标准化的社会向创新型社会发展,这时候是在缓慢的这个调整期,仍然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标准化,仍有很多工作岗位需要创新,这个比例在调整,但不会一下子那么多,是个渐进的过程,但如果所有的方向都往一个方向培养,大家都不愿意标准化,现在标准化的岗位依然缺人,所以在这个换挡变化交织的时期是最难的。可能这个转化完成,或者趋于稳定,也会带有一些确定性。
但只要方向又确定下来,又带着新的卷的方式,因为有路径,有方法,有迹可循了。所以在这个变动中,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就在于方向的调整,在于及时把握和感知未来的变化,改变一些认知。
对于成绩的提高的认知,原有的应试教育也有好的一方面,跟终身学习和成长也有关系,但现在要把这两个绑在一起看待,看的更长远,例如知识是短期的可以弱化,但好奇心,思考能力,兴趣是有帮助的,学习习惯是长期的,学习能力是长期有效的,这些都可以通用起来,过去的经验依然适用,例如阅读习惯等还是需要加强起来。
对于另一方面,关于适应未来社会方面,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确实是我们之前教育的短板,必然是我们现在作为家长的短板,也是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补足的一块,因为我们也是教育的产物,也需要反思学习,不能因为自己的局限性,限制下一代的发展,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个人兴趣培养,爱好挖掘,生活之外的身体锻炼,视野开阔,能力培养都是需要补上来的。
一个强化和优化,短板补起来,那么就是我们教育思维在升级,这个系统在升级,我们对于教育的初始构想结构变化了,孩子自然而然也会随着家长的升级而升级。但是有一点就是跟着已经升级过的拿到结果的有经验的人学习,比跟和我们一样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学习走的更稳更快,避免很多弯路和坑,但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调整寻找。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升级了吗?又升级到哪个级别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