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盒

查看: 107|回复: 2

中国房地产逻辑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28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的列车已经舍命狂奔了三十多年,现在发现车子出了不少的问题。车不能停,那么在车速低的时候修理会更安全些。

毫无疑问,过去二十多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并成为多数居民的最大财富来源。
但任何行业都有其周期性,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低增长和重要转型期,以前支撑房地产价格持续暴涨的条件正在不断弱化,包括:中国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居民平均收入增长越来越难、城镇化空间消失殆尽、货币超发空间越来越小等;同时观察到,房地产的路径依赖对经济转型的桎梏愈发明显,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并在持续落地很多新政策。
本文试图把这些变化做出揭示。

一、人口面临负增长拐点
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养育费用的指数增长、婚龄的不断增大、离婚率的不断攀升,促使生育意愿不断下降、新增人口不断减少;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又使得死亡人口急剧增长。两头夹击下,预计中国人口很快将出现拐点。
数据分析:知乎@猛猛的




一孩数的不断减少主要来自于生育意愿的不断降低,趋势非常明显。



  自2016年放开二胎以来,二胎增长超过了一胎。随着75后到85前这部分人群的生育意愿得到释放,接下来的几年里二孩及以上的出生人数会小于一孩数,2020年二孩及以上小孩数大致在750万左右。





1949-1993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3000万左右,未来死亡人口会不断逼近这个数字。
综上,预计2020年死亡人口超1000万,出生人口1250万,净增人口仅仅250万左右。随着出生人口的继续降低,死亡人口的快速上升,3年内,很大可能就在2021年,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这个拐点居然离我们如此的近。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人口负增长对大多数城市房地产而言,是绝对的坏消息。
实际上,这对所有城市都是坏消息,只是相对程度不同,因为中国城镇化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
原因很简单,按人口计算,中国目前城镇化率接近60%,欧美平均为70%。但是,随着人口进入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很快提升到欧美水平,因为多数农村的年轻人已经出来,只剩下老人了。


二、钱多就一定会通胀吗?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意思是:当货币利率已经降到很低时,再靠扩大货币供应并不能刺激经济发展。1974年美国进入滞涨,就是流动性陷阱的一种结果;日本自1990年以来长期处于通缩状态,也是流动性陷阱的一种表现。  
在经济增速下行时,央行的想法是: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企业增加贷款→扩大生产→经济回升。现实更可能是:预期投资风险加大、资产价格下跌→持有现金。由于现金无法进入实体循环,央行超发货币就无法刺激经济发展。
5月份,中国M2增速为11.1%,CPI为2.4%,PPI为-3.7%。PPI反映的是商品价格,CPI为消费价格。可以看出,虽然货币供应增加,但商品价格和消费价格在持续萎缩,中国目前有进入通缩的风险。
如何理解M2增长,资产价格却通缩的矛盾?
根据费雪公式,MV=PQ(其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商品价格,Q为商品数量),经济增速下行时,居民倾向于低消费、少投资,会大幅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因此,货币总量增加并不一定导致通胀。日本目前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政府不断增加货币供应,但全部淤积在了银行系统,通胀始终起不来;5月份部分银行理财净值亏损,就是因为大量资金淤积银行系统的表现。





欧元和日元的货币流通速度(示例)


    所以,11.1%的货币增速其实并不高,而是当下挽救企业债务风险和市场流动性的无奈之举。要知道,08年中国4万亿大放水时,M2增速高达35%!而15年房地产涨价去库存时M2增速同样高达25%!何况当下经济状况远非当年可比。
   最近一系列的政策表明,对于货币增长,高层是非常谨慎的。当危机度过后,M2继续向GDP增速贴近仍然会趋势。  



PPI数据,从2019年商品端就开始通缩了


综上可知,货币超发和通胀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于中国目前通缩风险更大,并且存在越印钱越通缩的尴尬!



    再贴一个央行资本负债表。网上遍地聒噪即将大规模通胀、房价暴涨,有几个人会提到,今年央行资产负债表其实是收缩状态?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
中国经济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很多。包括:经济亟待转型升级、人口面临负增长、世界产业链面临重组(中美博弈)、债务规模庞大、地方政府税收压力、消费不振、人民币国际化急迫、外部需求中断等。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核心。
  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地方政府税收来源的路径依赖,其他和继续推高房地产价格都是背道而驰的

1、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经济增长索罗模型



其中 Y为GDP,A为生产效率,K为资本,L为劳动人口
   
     当劳动人口面临负增长,资本多行业已出现过剩,要想保持GDP增长,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可以说是唯一出路。
     继续推升房地产,只能挤出更多的实体产业,让更多年轻人丧失动力,没有资本和人才的持续流入,科技创新会变成空中楼阁。

  2、世界产业链重组
疫情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同样有很大威胁,欧美可能会扶植越南、印度等国家部分替代中国生产,中国要想保住世界工厂地位,除经济政策、本币稳定性、基础设施完善之外,成本和创新能力是关键。成本主要包括地租成本和人力成本。继续推高房地产,显然对成本是负面的。世界产业链重组是中美博弈的一部分,靠垒砖头积攒的财富在大国博弈中是不可能有胜算的。中国之前的财富竞争力依靠的是工业,未来还会是。

3、消费不振
事实证明,将财富贮藏于房地产,效率是很低的,因为流动性很差。
房贷对收入的过高占比对消费有极强的排斥作用,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

4、债务规模庞大
毫无疑问,居民部门负债来源主要就是房贷。继续推高房价,就是继续增加居民负债。负债是又上限的,即所谓的明斯基时刻:当资产现金流无法覆盖贷款利息时,资本价格将会发生崩盘,发生债务危机。对于居民而言,如果房贷占比收入过高,而经济下滑导致收入下降,而房贷支持保持刚性,很可能导致大规模断供,这对房地产会形成巨大伤害。
5、人民币国际化
美元依托的是美国世界第一的军事、科技、经济;人民币币值最大的依托是中国制造,靠垒砖头产生的币值是无法获得其他国家认可的。
6、地方政府税收问题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人尽皆知。短期看,几乎无解;长期看,房产税主要就是为地方政府准备的,但目前征收条件显然不成熟。地方公务员未来日子会比较难过。归根结底,继续竭泽而渔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这个问题也自然会迎刃而解。

四、关于房地产新政策的端倪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人口、城镇化进度、货币政策、经济转型需要来看,房地产空间都已非常有限,但刺破泡沫显然是下下策(日本是前车之鉴),如何逐步化解这个风险呢?从近期一些新闻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1、众多央企加速退出房地产。2020年3月份,国家电网表示“下决心退出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4月,中国航空集团亦表示:完全退出房地产领域。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重汽、山东黄金、山东高速等都在挂牌出让房地产子公司。央企退出房地产脚步加快,态度坚决。
2、中国融通集团成立。中国融通集团拥有海量军产房,面积相当于整个浙江省,资产过万亿,仅次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融通在所有城市的核心地段均有物业,如南京中央饭店、广州东山宾馆、上海蓝天宾馆等,北京军产房规模可想而知。以前房地产市场缺少对手盘,中国融通集团堪称巨无霸对手,对于落实中央调控政策会起到强有力作用。
3、2020年3月,国务院授权8省市审批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首批试点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江苏、安徽。
4、北京、重庆等地实行多校划片,上海摇号入学

冯仑所言,全球房地产制度只分三种:1、美国,完全市场化。2、新加坡,市场化和公共住房两条平行线。3、德国,反对投机。前两条路,中国都已经试过了,不算成功;所谓房住不炒,就是在向第三条路迈进,不断阉割房地产的投资属性。
当投资属性被不断阉割,未来房地产首要问题,不是涨与跌的问题,而是能否卖出去的问题。当卖不出去的时候,价格多少已经没有意义了。

五、总结:没落与分化
     如前所述,房地产核心推动原因就是城市化 经济(收入)增长,其次是货币政策。随着经济进入换挡期、人口面临负增长、城镇化接近尾声、大放水穷途末路,房地产总体会走向衰落。
     前面也反复说明,中国经济现状已经没得选,经济必须转型,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逐渐摆脱对房地产依赖。为此,会不断阉割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让投资获利越来越难。日本是前车之鉴,中国房地产短时间大跌可能性不大,因为伤害太大,但趋势很难改变,现在的限制政策对房地产本身其实是一种保护,把这个下跌过程拉长,稳中有降是最理想的,同时为经济转型争取到更多时间。

     未来中国未来最核心几个城市,比如北京、深圳、上海,会保持相对吸引力,衰落的最慢,特别是区域稀缺核心资产。至于中长期趋势,这个取决于中国经济未来能否踏上新台阶,能否持续吸引全球资本和顶级人才。论国际化和全球资本吸引力,伦敦、纽约显然更强,房价并没有涨到天上,我们当下的情况,显然离得还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28 13: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2-12-28 13: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地产是居民最大的财富来源,我不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