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因为各地方发展水平导致的教育差距,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学校和师资力量的差距,这也是最明显,最为人所熟知的,但是地方发展水平不一带来的教育差距远不止这些,学校和师资力量的差距是明显的,是浮于冰面上的,我们之所见顶多是整个问题的四分之一,而冰下还有四分之三的问题。
从我居住过的城市和我现在居住地对比来看,这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也都是我切身体会到:第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经济发展地区,无论是父母、学校、还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都是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父母、学校和整个社会都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物质到精神,从学习到考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远不能比的。比如,2004年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所有的监考老师都经过考前培训,无论男女一律不准用香水、化浓妆,奇装异服,尤其是不允许穿走路会“嗒嗒”响的鞋子,各个考区周边提前一周就公示了考试时间,高考期间,考场附近道路不许鸣笛,同时调派协调公交车、校车、出租车为考生提供交通便利。后来,在大学宿舍夜谈时,一个青海的同学说在她高考的时候有一位监考老师浓妆艳抹,衣着暴露,更可恶的是还穿了高跟鞋,走路哒哒响,严重干扰了考场考生答题。我非常惊讶,我问她监考老师不需要考前培训吗?她这是严重干扰了考场秩序,没有检查组介入吗?她和我大眼瞪小眼,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地方的监考老师都要进行考前培训、遵守严格的考场规则。后来新闻上又报道了一个男考生因为监考老师身材姣好、衣着暴露而魂不守舍,固然考生心猿意马,但是监考老师也不应穿着过于暴露。这是非常小而琐碎的事情,但是往往就从这一点点小事、一个个细节就充分反映了一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规范程度。
第二,城市的文化氛围。这一点可以很直观的从城市中书店数量、图书馆质量等方面反映出来。不说深圳午夜依旧灯火辉煌的独立书店,不提扬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开放的图书馆,更不用说像北京、南京、武汉等名校聚集形成的大学城,我只简单介绍一下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大家就可以非常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差距。我现在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巴彦淖尔市,街上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饭店、酒店,却唯独缺乏书店的存在。城市里零散有一个两个书店,却没有规模也不成气候,书店中的书籍也多以教辅为主,很难能买到什么想看的书,这里街上也难以看到捧卷阅读的人即使在车站、候车室、咖啡馆,这不得不说,这也很直观的反应了一个城市的性格和文化。我很怀念在家乡时候,每到暑假早上早早起床,搭上公交车赶到海天书城排队,等八点钟书城一开门就赶紧进去找个位置,然后就可以尽情享受满满一天的阅读时光。我也很想念武大门旁的书店一条街和鲁巷的光谷书城,在那里我和同学度过了许多美好的周末……每到一个城市,我最先寻找的就是书店,我认为这才是这个城市的精粹和精神之所在,很遗憾,来到内蒙之后,即便是在首府呼和浩特我也很难觅到几家书店。
第三,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往往将很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对学习抱持的态度以及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将在下一代身上继承。如果父母都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喜欢阅读,家庭拥有丰富的藏书,这对孩子将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影响,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将在孩子的心中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当然也有的父母目不识丁,却非常非常的尊重知识,不断鼓励、鞭策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不用说甘肃的状元县,就是我母亲的学生中就不乏其例。但是如果父母只看重物质,不重视学习教育,甚至秉持“读书无用论”,那又如何能期待其下一代仿若天生打通了任督二脉,能够自律自制热爱学习?2010年的时候,我曾经在乌拉特中旗组织了一次招聘,一开始我们设想的是录用本科及以上学历,结果招聘进行了四五天,我们没有收到一份本科学历的简历,都是大专甚至是中专,毕业院校闻所未闻,后来我们不得不将招聘条件放宽为大专学历,才勉强招到了人员,事实上,在五十多个求职者中,只有两个本科学历,还都是通过的专升本考试。
第四,隐形的教育资源。陋室铭中有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高,同时各类型文化活动也非常普遍,比如各种讲座、演讲、文化沙龙、剧院……这些无疑能间接的影响孩子,提高他的文化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开拓眼界,能够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进行交流,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都是可望不可即的。
唉,不想说了,说的我恨不能立马收拾包裹带上两个孩子回家,我不希望他们在这里受教育,我不能确定这会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在这样一个文化贫瘠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