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好的不解析政策了,但来了之后,又心痒痒。
可以不解读政策本身,但可以聊聊地产这个行业的后续变化。
从房住不炒定调开始,到生育率问题成为核心国策,地产之后就陷入了资金链危机。
救与不救,一度分歧很大。
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地方城投公司接过了民营房地产的职责,从地方政府手里买来了地。
但因为城投公司并不擅长做房地产开发,拿了也是屯着不开发。
开发了必亏本,不开发只是要付拿地资金的利息而已。
本质上只是地方政府的左手倒右手而已。
当这种行为成为全国普遍现象后。
针对地方城投骚操作的精准刹车,就来了。
假设不刹车,那最后必然有一天城投公司付不起利息,那才是真的危险。
难道要央行去给地方擦屁股?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所以金融16条,与其说救地产,不如说给城投公司卸杠杆,为短期内的一些地方小聪明动作纠偏。
那房地产行业有救了?
不不,如果你信这个,就错了。
股市的走势,和行业的兴衰,可以是两码事。
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就是个打工仔,和富士康的代工地位差不多。
在产业链里面给城投公司打工,赚取微薄的利润。
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天花板已经牢牢盯死,可以允许少量赚钱,但不能倒。
以上大背景读懂了,你再去看金融16条,就能发现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职责所在了。
这里对地产行业本身不做更多解读了,留给大家自己思考。
16条提出了很多创新的金融产品。
这个可能会成为股市里面的一些新热点。
比如房地产信托业务,这是让信托公司在存量市场里面找机会,利好金融业务主业的公司。
比如商业银行的专项借款配套融资,这也是一种新工具,保交楼用的。
会成为专项借款+配套融资支持,利好业务更加灵活的城商行,能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就能跑赢同行。
看到没,看似扶持房地产行业的,其实好处全落在了信托,银行等支持的部门,而且是用新产品来过渡。
只要是新产品,就会有资金资本来尝试。
其实思路和股市中玩新不玩旧是一样的。
金融16条,在关闭了房地产一扇门后,开了很多窗。
就看各路相关的金融行业老总们,能不能开窍,抓住这种存量经济下的崛起机会。
希望本文不会被和谐,毕竟解读房地产行业本身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地产大票适合大机构做均衡配置,不适合散户玩。
如果小散要找弹性,那么应该考虑地产国资委下属的地产平台公司,市值不要大,几十到百亿最好。
毕竟地方城投公司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16条最后受益的,还是国资委的亲儿子们,毕竟他们才是消化地方民营企业楼盘的核心力量! |
|